返回

穿越远古社会言情小说有哪些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如何运用动词丰富小说内容(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1、小说前用什么动词修饰

小说前用看这个动词修饰。动词的过去分词修饰已发生的或被动的事物。看小说,读小说,这个都可以修饰小说。

2、现代汉语修辞学如何用好动词

第一要准确。准确是语言表达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的一个基础。

例如: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在酒楼上》中,描写吕纬甫向“我”叙述自己小兄弟的坟时,这样写道:“河水只是咬进来”。这个“咬”的动词显然比起“满进来”、“灌进来”、“涨进来”等都要准确、生动,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这里,作者把“咬”字拟人化,河水仿佛成为主动的进攻的对象了。这就为下文“可怜的坟”作了照应。

第二要新颖。锤炼动词要力求新鲜,这样,才能产生美感效果。

例如: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这段文字中的“镀”字用得非常好。“镀”的本意是“用电解或其它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一种薄层”。而在这里,如果把“镀”字改为“染”、“涂”“印”等词,不但太俗,没有任何新鲜可言,而且与“金碧辉煌的世界”这一特定环境不合拍,用上“镀”字,显得庄重,才能与“金碧辉煌的世界”协调起来,把落日红光之美表现得真切动人,体现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第三要自然合理。在文学创作中,锤炼动词要自然合理,不能牵强附会,盲目猎奇,故作惊人之笔。

例如: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巨著《欧也妮。葛朗台》中写道:“葛朗台太太便叫了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老头子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熟睡着的婴儿。”这段描写,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富有典型性的动作,就把一个见到金子不要老命的守财奴的形象勾勒了出来。“扑上梳妆匣”,通俗、平易之语,极其自然真切地表现了葛朗台发现金子时那种贪婪的神态和极不可耐的心理。这里用“扑”而不用“抱”“端”“拿”,多么自然合理,正说明他对金子、金钱极端的占有欲。

3、《小说家的十三堂课》第十一堂课:小说的情节和语言

看了这章的题目,我就撸起了袖子,做好了好好研究一番干货的准备。不过读下来,发现作者依然如常地十分感性地在举例和讲故事。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需要自己去领悟。

我的书桌上此刻有两本书,一本是王安忆的《小说家的十三堂课》,还有一本是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两本书风格完全不同,一个感性,一个理性。有时,看王安忆的书看累了,主要是动脑子比较多,就会看看《故事》,它是主要讲电影剧本的创作,其中对故事创作元素的分析,也适用于小说。但那本书我并没有太读得进去,比较干涩的感觉。不过,我还是打算抽出时间研究一番。为什么要提到它呢?因为我觉得两者在对于情节的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小说使用着现实的语言进行叙述,小说也使用着现实的逻辑组织情节。那么,什么是小说的情节和语言,而什么则是现实生活的情节和语言,这两者之间,区别在什么地方?”

作者先以芭蕾为例,说明舞蹈中肢体语言的力量以及创新对她的启发,西方有很多以舞蹈为原型创作的戏剧,而舞蹈的素材,虽然取自具体的生活,但表达的语汇也因具体而显得狭隘。不过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我们还是能从中分辨出什么是艺术的语汇,然后将它重新融入我们自己的生活。用这样的理解方式,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小说材料的性质。

“情节和语言是小说的建筑材料,

它们有着和日常生活相似的面目,

我们将如何区别?

现实生活的情节我称作‘经验性情节’,

小说的情节则称之‘逻辑性情节’。

日常的语言我称为‘具体化语言’,

小说的语言则也会‘抽象化语言’。”

“经验性情节”,这种情节是比较感性的,一般都是个人的生活经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于写作来说,都是不错的素材。不过这种经验在作者看来,它缺少了动机,也就是因果关系里的“因”。继而有了来自后天制作的“逻辑性的情节”,最常见的大概就是推理小说,可以把一个很小的因,推至一个很大的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