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
现在很多写小说的人,之所以总是会被别人骂烂尾,就是因为中间的情节实在是太丰富了,给人的感觉特别的刺激,但是到了结尾的时候,前面的一切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说一个好的结尾也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写了一本小说的开头和中间,那么多的起承转合,那么到了结尾的时候,你就更应该给小说中的一个人,很好的归宿。
设计
另外我觉得,一本小说的结局其实并不是我们提前就设计好的,提前设置的只有人物和背景,人物在怎样的背景中,因为这些冲突推动故事的走向,其实是在构思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的,但是结局却不是这样,因为真的进行到那个时候,很多作家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掌控这些人物,他们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结局是自然而然出现的。
总结
所以我们看到当今的有些青年作家,当他们写小说写不下去了的时候,就编造什么车祸大火,把这群主角全部弄死,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小说人物缺乏立意的表现。
4、如何写一个好的小说结尾
世界上没有几个读者在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之后不心动手痒,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最伟大的作家们无不是从最优秀的读者群中走向艰难的创作之路,最后造就辉煌,得偿所愿。要让我拙劣的资质认识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此,当自以为已经算得上一个优秀的小说读者,阅读过大量古今中外最杰出的小说,并执着相信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只有小说是最有力量让人意外不朽的东东,我自然也按捺不住激动,开始尝试写一个长篇小说。没想到多难并不兴邦,在我用了两年九牛二虎之力写到即将结束的时候,最终因为不知道如何收场,写一个好的小说结尾而痛苦不堪,自信心大受打击。
要想弄明白就不能被尿敝死,自然想到那些创作秘笈。翻箱倒柜,从文学教授开班讲授的创意写作教程,到作家现身说法的创作经验之谈,从享利.詹姆斯的《小说的艺术》到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可惜都无法释疑解惑,获得指导,因为他们都无一涉及这个话题。即使是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又有译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和戴维.洛奇的《小说的艺术》三书谈到了结尾,但也论述得无法再简约了。作家们都说,万事开头难,开头是小说写作最困难的地方,《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写了十二遍才定稿,《复活》的开头更是修改达20多次,以色列当代文学泰斗阿摩司.奥兹还写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故事开始了》,专门研究小说开头。这多少有点欺人之谈,起码也是自审不足的误区,没有行动就无所谓困难,小说无论怎样开头,只要下笔写都是确定无疑的事,有何困难?说白了,许多人无法下笔,还是自信心不足。中间部分相对开头就更容易多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不怕写不到,只怕想不到。真正最困难的是小说结尾,我甚至敢肯定,有太多的作家对小说结尾是怎么回事几乎一无了解,因为他们写的小说都是稀里糊涂结束的。
福斯特说几乎所有小说都会有一个虎头蛇尾,卡尔维诺说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开篇,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独具特色的结尾却寥寥无几,或者说很难让人记住它们。我即认为结尾是最考验作家耐心、自信心和想象力的地方,多少英雄都牺牲于这处胜利在望的最后阵地,即使如《战争与和平》、《红与黑》两部伟大的小说,它们的结尾也受到责难,殊为惋惜。而有评论家考证,最糟糕的小说结尾当属《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一个黑奴与一个白人少年成了最好的朋友,如此乏味的“皆大欢喜”直接消解了前面小说所批判的种族压迫,马克.吐温终于无法背负深刻走完全程,不耐烦地用一个庸俗的幻象溺死了自己的小说。而我一直对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赞赏有加,独怀恨结尾的匆促和文笔粗糙,如果路遥再耐心打磨一下结尾,这将是一部多么完美的小说巨著!
卡尔维诺从传统类型小说上总结了几个俗套的结尾方式:童话故事结束时英雄战胜邪恶,传记体小说总以主人公的死亡而结束,教育性小说以主人公变成了成人而结束,警探小说则是最终挖出了罪犯。其它类型的小说则相对困难一些,大都无法如此干脆利落地结束,作者唯恐重复,只好不了了之。并强调,小说最重要的结尾要算那种最后怀疑整个故事、怀疑小说的价值观的结尾,即此前所说,小说的结局应该化解对现实的幻想,让人记住小说属于文字世界,它叙述的事件实质上只是留在纸上的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