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喜剧小说,肯定是平庸而合理的情感照亮了生活,公正的办法是给他一个大团圆的结尾,因为作家们通常都不忍心伤害一个不够机灵但还诚实善良的好人。悲剧小说总有生离死别,让主人公最后一刻死去虽然有点愚蠢,但往往也成为必要条件。欧.亨利是最喜欢在结尾处安排一个倒转乾坤的短篇小说家,让读者感觉好像发了一笔横财心生意外之喜,这一招曾广受欢迎,但真实性是最大问题,任谁也不愿总受愚弄,久而久之读者就有了被欺骗的感觉,不太领情了。同样,即使是最聪明的作家也不敢将这一招用在长篇小说中,这几乎等于自杀,长时间共同建立的那份意犹未尽的亲密信任关系就会土崩瓦解——这里可能还要除开通俗惊险小说(侦探、间谍、恐怖),因为它们存在的全部理由几乎就只为了最后的真相大白。契诃夫不但是最大胆的古典短篇小说家,也是对现代短篇小说影响巨大的天才作家,他开创了砍掉小说开头与结尾的片断式写作方式,一篇小说几乎就只是一个突然开始又突然结束了的日常生活片断,据毛姆考证,此方法对曼斯菲尔德的创作具有深刻影响,她不多的那些小说有相当篇幅都是以这种方法写作而成。实际上,我认为这种样式的最完美继承者是海明威。还有一种作家故意隐藏了确定性的开放式小说结尾。虽然我已经不记得约翰.福尔斯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完整情节,但据戴维.洛奇考证,作家给小说结尾写出了两种可能性的走向:一个是主角有了美满的结果,另一个则以悲伤收场。这种创作手法还可以延伸到博尔赫斯的许多短篇小说,看到一种不断重复、回旋的更荒诞的时空架构,结尾差不多就是开头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结尾是大多数小说家的弱点。”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引用了乔治.艾略特的话,并说小说故事的结尾和文本最后的那一两页文字是不同的两码事。我不太在意这档子事,最后的情节和最后的几个字谁才能真正胜任小说结尾有何关系!不求胜解,或许就是我只能浮泛读书,无法实战小说写作的深沉原因。
2012.12.15.修订
小夜曲点评:
难得在坛子里读到如阁兄这样研究小说结尾、探讨小说结尾的好文章!承教了!
小说结尾很容易被一般的作家忽视,尤其是长篇小说,以为完了就完了,随便怎么写都行,这确实是对自己、对读者的一种不负责任。所谓虎头、猪肚、豹尾,对这“豹尾”怎么理解,得考验一位作者(或者作家)的能耐与修为。譬如写百二十回《红楼梦》结尾的高鹗,就比曹雪芹原著(留有许多蛛丝马迹)的结尾差远了。好的结尾应该是意犹未尽,给人留有极大思考和启迪的空间,不能像吃花生豆,轮到最后嚼到的竟是一枚霉烂的花生就让人反胃了。
5、小说结尾怎么写?
小说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
主要有三种: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能写好的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以上两种结尾方法只能撩起读者短暂的激动,最佳结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亨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